现代检验医学杂志

期刊简介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本刊以报道生物科学、医学、卫生学、免疫学、血液学、微生物学、病毒学、生物化学、遗传学、分子生物学、医学实验室管理学等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实验诊断方法学为重点,选登的文章包括医学各个方面的科研成果、工作经验和体会以及有关方面的国内外进展和发展趋势、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制等,包括论著、实验技术;综合报道;研究简报、经验交流; 仪器维护与排障;质量控制;综述、讲座、译文;检验与临床; 书评、书讯等。内容丰富,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。在广大专家、学者、作者、读者和广告厂商的热情支持下,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,本刊已成为一个在检验医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性刊物。继本刊成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(中国科技核心期刊),且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等10多家国内大型检索系统收录以来,近年先后被美国化学文摘社《化学文摘》,美国《剑桥科学文摘(自然科学)》,波兰《哥白尼索引》,英国《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文摘》,美国《乌利希期刊指南》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。近期又被英国《全球健康》大型数据库列为收录期刊。

医疗变革下,编外人员何去何从?

时间:2025-05-13 11:51:52

在医疗行业加速变革的浪潮中,一个容易被忽视却又切实存在的群体——编外人员,正面临着诸多困境。他们如同医疗大厦中的“隐形”建设者,为医疗服务的正常运转贡献着力量,却在变革的风暴中承受着特殊的压力。

编外人员在医疗行业的各个岗位上都有分布。从护理岗位来看,大量的护士是编外身份。她们承担着和编制内护士同样的工作任务,甚至在某些繁忙时段,工作量更大。在临床一线,需要日夜颠倒地照顾患者,从基础护理到协助医生进行治疗,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她们的身影。然而,在待遇方面,却与编制内护士有着明显的差距。工资收入往往较低,福利待遇也相对薄弱,像一些节日福利、住房补贴等可能都无法享受同等待遇。

在医疗技术支持岗位上,也有许多编外人员。比如医学影像技术人员、检验人员等。他们在幕后为疾病的诊断提供关键依据,但职业发展却受到限制。由于不是编制内人员,很难有机会参与到一些高层次的培训和学术活动中,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专业技能的提升。而且在职称评定方面,也可能面临更多的困难,因为没有编制内相对稳定的岗位依托,使得他们在晋升之路上举步维艰。

这种困境的产生,有着多方面的原因。从医院角度看,编制数量有限是一个重要因素。医院的编制是根据一定的规划和标准设定的,而随着医疗业务的不断拓展,对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,这就导致了大量编外人员的产生。另外,过去的人事管理制度相对僵化,编制调整难以跟上医疗行业发展的步伐,使得编外人员成为了一种补充人力的无奈之举。

在社会层面,人们对医疗行业中编制的固有观念也加重了编外人员的困境。很多人认为只有编制内人员才是医院的真正员工,而编外人员像是临时工,这种偏见不仅存在于社会上,甚至在医院内部也有一定的影响。这使得编外人员在心理上承受着一种被边缘化的压力。

医疗行业的变革也为编外人员带来了一些潜在的出路。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,一些地区开始尝试打破编制束缚,推行全员聘用制。这种制度如果能够广泛实施,将使编外人员和编制内人员在待遇、职业发展等方面站在同一起跑线上。例如,某些城市的部分医院已经开始试点,按照工作岗位和绩效来分配薪酬,不再区分编制内外,这为编外人员提供了一个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。

编外人员自身也可以积极寻求出路。一方面,他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,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和考证,增强自己在医疗行业中的竞争力。比如,护理人员可以考取更高级别的护理证书,技术人员可以学习新的检测技术等。另一方面,他们可以关注行业动态,寻找新的发展机会。例如,一些互联网医疗企业对有医疗行业经验的人员有很大需求,编外人员可以将自己的医疗专业知识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,开拓新的职业道路。

行业协会和工会组织也应该发挥积极作用。它们可以为编外人员发声,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,推动医院在待遇、职业发展等方面给予编外人员更公平的对待。同时,这些组织还可以为编外人员提供培训和交流的平台,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素质。

医疗行业变革下的编外人员虽然面临着诸多困境,但在行业变革的大趋势下,也存在着不少出路。无论是制度的改革、自身的努力还是外部组织的支持,都将有助于改善编外人员的现状,让他们在医疗行业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,不再被困境所困。